咨询热线
0898195988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公司动态
产品展示
解决方案
工程案例
产品优势
售后服务
人才招聘
客户留言
联系我们
咨询热线
0898195988
地址:海南市海口市龙华区金贸街尊龙凯时108号
传真:0898-31897936

第二系列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展示 > 第二系列

建筑与气候:脱碳与韧性 

发布时间:2025-08-22 15:41:44

  2024年3月7日,由法国政府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 组织的首届全球建筑与气候论坛结束,70个国家的代表通过了《夏乐宫宣言》(Declaration de Chaillot),这是一份国际建筑与气候论坛的基础文件。该论坛在法国首都巴黎汇聚了1400多名参与者,旨在推动建筑行业的脱碳进程与气候韧性建设,促进快速、公平且高效的转型。这一全球共识的达成,标志着建筑行业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领域,已进入集体行动的新阶段。

  建筑行业对环境的巨大影响:据多方数据,建筑占全球能源需求及相关二氧化碳排放的三分之一以上。同时,城市化的加速将进一步推高建筑材料需求 —— 目前全球超半数人口居住在城市,这一比例仍在上升,而建筑、拆除与翻新工程每年产生数十亿吨废弃物,其中相当一部分最终进入垃圾填埋场。

  更严峻的是,建筑是受气候相关灾害(热浪、海平面上升、强风、暴雨等)影响最严重的资产类别,且这些灾害的强度将随气候变化加剧。建筑的可持续性因此直接关系到其合规性、融资难度、建造成本、运营成本、资产价值及保险费用,甚至超越法规要求,成为企业社会责任与长期发展的核心议题。

  能源与碳排放:运营阶段的供暖、制冷、照明等消耗大量能源,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若不采取显著的可持续性措施,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 2050 年建筑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增加 50%。

  资源消耗与废弃物:城市化推动下,2060 年全球建筑总面积预计翻倍,新增超 2300 亿平方米,将导致建筑材料需求激增;同时,建筑全生命周期产生的废弃物处理压力巨大,循环经济转型迫在眉睫。

  城市生态影响:密集的建筑开发可能破坏生物多样性、加剧水资源紧张,而传统建造模式对本地生态系统的干扰往往被忽视。

  物理风险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热浪导致建筑降温能耗飙升、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建筑安全、强风暴雨增加结构损坏概率,这些都迫使建筑从 “静态设计” 转向 “动态适应”。

  资产价值重估:建筑的韧性水平直接影响其市场价值 —— 缺乏气候适应能力的建筑可能面临融资困难、保险费用上涨甚至被市场淘汰的风险,而具备韧性的建筑则成为长期投资的优选。

  过去 20 年,建筑行业的可持续性法规从单一的能效要求,逐步扩展到碳减排、透明度及韧性建设。尽管 LEED、BREEAM、EDGE 等建筑标准已被广泛采用,但建筑的长生命周期、高额资本投入及复杂价值链,仍使脱碳进程充满挑战。

  能效与脱碳融合:超过 70% 的全球能源需求已被现代能效政策覆盖,新兴经济体也在强化相关框架。新建筑规范不仅关注单一环节能效,更整合零碳准备、可再生能源发电及热舒适性等全维度要求。

  强制性能源披露:IEA 指出,强制性能源消耗报告正成为全球标准。例如,法国要求 1000 平方米以上的商业建筑到 2030 年减少 40% 能耗、2050 年减少 60%,并通过国家数字平台进行年度报告;欧盟修订的《建筑能效指令》(EPBD)则要求新建筑实现零排放、既有建筑加强性能监测,我国、美国、日本等也在扩大基准测试与披露要求。

  韧性纳入核心指标:随着气候灾害加剧,法规从 “低排放” 向 “能承受并恢复中断” 扩展,要求建筑采用适应性设计、耐用材料、被动式气候控制系统,确保危机期间的基本运营。

  欧盟作为可持续建筑法规的标杆,通过多层次工具构建了全面框架,其经验为全球提供了参考:

  欧盟法规聚焦四大挑战:明确可持续性定义(活动与资产分类)、设定最低性能要求、推动环境翻新(通过能源审计识别减排机会)、强制能耗数据收集(“可测量才能优化”)。

  同时,欧盟定义了六大环境目标: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循环经济转型、污染预防与控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保护及恢复。任何活动需对至少一项目标产生积极影响,且不对其他目标造成重大损害(DNSH),方可被视为 “可持续”。

  修订后的《建筑能效指令》(EPBD)与《能源效率指令》构成了欧盟建筑脱碳的核心立法,其关键措施包括:

  分阶段改造最差建筑:要求到 2030 年改造 16% 的非住宅最差能效建筑,2033 年提升至 26%;住宅建筑存量平均一次能耗到 2030 年减少 16%,2035 年进一步降低。

  零排放时间表:2030 年起所有新建筑需满足零排放标准,公共建筑提前至 2028 年;新建筑需计算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推动低碳设计与建造。

  可再生能源整合:2030 年起新住宅建筑需部署太阳能系统,所有新建筑需具备 “太阳能就绪” 条件(适合安装太阳能装置)。

  化石燃料退出:2025 年 1 月起,停止对独立化石燃料锅炉的补贴,逐步淘汰相关设备。

  这些措施直指欧盟建筑行业的痛点:85% 的建筑建于 2000 年前,其中 75% 能效低下;建筑消耗欧盟 40% 的能源,占能源相关温室气体排放的三分之一以上,而家庭能源的 80% 用于供暖、制冷和热水。

  目前,大型企业已普遍建立房地产资产可持续性框架,但仍需随法规复杂度提升持续优化,核心路径包括:

  企业需整合能源与碳绩效评估,而非逐栋审计 —— 通过快速映射所有资产,按能耗与碳排放分类,聚焦最差绩效资产开展深度审计,并制定能源与碳路线图。在全球资产收购中,能源与碳审计已成为技术尽职调查(TDD)的核心,帮助投资者评估实现净零目标所需的资本支出(CAPEX)。

  区分法规要求与非法规承诺,尤其在跨国资产组合中,需逻辑整合不同地区的措施,避免混乱。

  通过四大措施提升能效:改善保温性能、升级暖通空调(HVAC)、照明等系统、解决地基或屋顶等结构问题、整合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

  借助建筑管理系统(BMS,又称建筑自动化与控制系统 BACS)实时监控能源、废物与水资源,通过预测性维护避免系统效率下降,同时降低运营与维护成本。

  绿色建筑标准已成为投资者决策的关键依据,LEED、BREEAM、EDGE 等标准覆盖能源、水、废物、 mobility 等全维度,且延伸至运营阶段(占建筑全生命周期影响的重要部分)。例如,EDGE 认证要求至少 20% 的水和材料节约,以及 20%-100% 的能源节约。

  同时,韧性已纳入保险公司评估体系。融资与保险机构日益要求提供气候韧性证据,企业需结合区域气候情景数据,通过专业现场脆弱性审计制定适应路线图。

  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成为新焦点:绿色建筑标准新增生物多样性标准,要求开发商考虑对周边生态系统的影响;多国法规保护栖息地,要求适当恢复措施,而自然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NFD)的建议将推动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报告义务。

  友绿应用最新的分析工具和最先进的技术——如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和序列模式分析——来发现企业或建筑的碳排放模式并建立碳排放预测模型,以帮助企业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危机的能力,在经济低碳转型过程中提高市场竞争力。

  友绿推出的大型企业集团/园区碳管理 SaaS 平台--友绿碳云,是友绿在数千个在建和运营项目碳排放大数据和数万条建材碳排放因子数据库的基础上,将自身在房地产建筑业开展碳咨询业务的实践经验,总结提炼而成的面向大型集团企业和园区的碳管理云服务平台。

  自2022年正式发布以来,友绿碳云已经在招商蛇口、泰康健投、首开股份、金地集团、阳光城集团、朗诗地产、中铁置业、中冶置业、恒通集团等大型房地产企业的碳盘查、碳达峰行动规划方面实现规模化应用。并支持了“中国房地产行业绿色供应链行动”减排量核算、招商蛇口绿色供应链减碳量核算,展现了良好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深受行业认可。

  通过气候风险评估、适应与韧性规划(制定增强资产韧性的综合计划,如强化设计、防洪措施)、技术支持与验证为企业建立气候韧性。

  通过建筑脱碳(绿色建筑认证、碳盘查)、韧性能力建设(环境影响评估、环境尽职调查、气候韧性评估)、持续培训(新标准、政策更新解读),助力客户平衡可持续性与盈利能力。

  从全球共识到区域法规,从企业行动框架到标准市场驱动,再到专业机构的全链条支持,建筑行业正逐渐从 “被动合规” 转向 “主动转型”。

  展望未来,建筑行业的气候韧性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数据共享机制的深化,通过跨主体、跨区域的数据互通,优化资源配置与风险预警;二是标准互认体系的构建,推动全球可持续建筑评估标准的协同,降低跨国项目的合规成本;三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将逐步纳入建筑全生命周期评估体系,实现从单一“绿色”指标向生态系统整体价值的拓展。

  通过政策、技术与服务的深度融合,建筑行业有望在城市化增长与气候目标之间找到动态平衡,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未来,随着城市化持续推进与气候危机加剧,建筑行业的可持续性将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指标,唯有产业链各方协同,才能将每一栋建筑转化为推动能源转型的支点,实现 “塑造一个可持续的世界” 的愿景。

  友绿智库始终致力于推动建筑业房地产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并早在2013年就为客户提供了气候危机评估服务。

  友绿智库积极推动并参与编制了《气候积极建筑评价标准》,并已在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成功立项。

  《标准》有助于识别建筑业面临的气候风险,基于现有最先进的气候模型量化建筑业对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基于现有最先进的技术提出建筑业应对气候风险的系统解决方案。

  本标准已经完成第二版完整稿,比上一版内容更加丰富和全面,具体完善内容如下:

  1、系统的完成了第八章 评价部分,并用模拟案例进行了试评;按照建筑应对气候风险的能力,采用矩阵式评价结构,分为了先锋、卓越、优秀、良好、合格等等级,并提供了完整的计算方法、公式和算例;

  3、新增了气候模型和气候情景的内容,并以此为依据,借鉴荷兰Blue label气候风险评价,按照特定气候风险下建筑韧性的评价制定了第八章的评价准则

  2025年3月19日,《气候积极建筑设计标准》编制组第三次专家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深圳招商蛇口总部成功召开。

  与会专家对《气候积极建筑设计标准》的第二版完整稿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

  2024年9月24日,《气候积极建筑设计标准》编制组第二次专家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成功召开。

  与会专家对《气候积极建筑设计标准》的关键指标、技术路径及实施策略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

  2024年1月3日,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区分会立项,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柠檬树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组织的《气候积极建筑设计标准》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成功召开。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编写能够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气候积极建筑设计标准势在必行,本标准作为国内首个以气候积极为核心的建筑设计标准,旨在为建筑师、工程师提供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指南和设计工具,提高当前建筑业决策者和从业者对气候风险问题的认识。

微信二维码
地址:海南市海口市龙华区金贸街尊龙凯时108号
24小时咨询热线:
0898195988